吾看中文
会员书架
首页 >历史军事 >抗战之大国崛起 > 第五百六十四章 第一个火车头

第五百六十四章 第一个火车头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此外还有津浦线的天津至徐州段,陇海线的连云港至徐州段,连云港也被第三十六集团军光复了;以及整个平绥线,即北平至绥远的铁路。

整个华北大部分的铁路,基本上在第三十六集团军的控制之下,目前,这些铁路,正在按统一标准进行修复和改建。

光复华北,俘虏的曰伪军不少,仅仅是伪军就有十几万,这些曰伪军,大部分被押往各铁路线,进行繁重的劳动改造,此外,不少的老百姓,也主动参与进来,帮助第三十六集团军修复铁路。

太原火车站。

一列崭新的列车,已经停在了铁轨上,火车头上,还挂着彩绸,火车头的后面,拖着十几节崭新的车厢,这些车厢全是客车车厢,也全是太原火车制造厂生产的。

从清政斧末期到国民党政斧垮台,大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态,因而其铁路事业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姓质和色彩,整个铁路事业的发展既缓慢又畸形,既设备杂乱又管理落后。

这个时期中国铁路的特点,综合起来,大致有三。

一、数量少、分布偏。全国2万多公里铁路,现在能够维持通车的仅有1万多公里。这仅有的2万多公里铁路,又大都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。偌大的西北、西南只有1000多公里,仅占全国铁路的6%左右。

二、标准杂、质量差。英、德、比、法、俄、曰、美等国把五花八门的铁路标准都搬到中国。全国轨距宽窄不一,连同一线路上的桥、隧界限和曲线、坡度标准都不统一。

列强把本国陈旧、落后的设备高价卖给中国。这些设备不仅质量很差,而且类型极其杂乱,如机车、钢轨就有百种之多,且30%的车站没有信号机,70%的线路没有闭塞设备。设备质量差,线路病害多,行车安全得不到保障。

太原火车制造厂,不但生产火车头,还生产火车车厢,生产的客车车厢,全是绿皮车厢,每一节车厢可以乘坐一百多人。

生产的火车头,则是柴油内燃机车,张云飞知道,蒸汽火车头,虽然是现在火车头的主流,但是,用不了多久,就会慢慢的淘汰。

况且,柴油内燃机车早在十几年前,德、美、法等国就成功研制了,并且已经在广泛使用,张云飞自然不会下令研制蒸汽火车头。

今天,大同火车站人山人海。

第三十六集团军生产的第一列火车,将从这里驶出,驶往大同,为了庆祝第一列火车运行,这次,向老百姓免费开发,一千多张免费的火车票,早在几天前就发放出去了。

三、管理分割、经营落后。大部分铁路借外债修建,又以路产和营业收入为担保,因而按投资的国别分线设局,分割管理,甚至一个铁路地区由几个铁路局管理。

各铁路局各自为政、各行其是,不仅导致一条铁路实行一种规章制度、一套管理方法,也使车站和机务、工务、电务等设置重复,行车费用和员工人数增多,给旅客、货主乘车、运货带来诸多不便。

鉴于这么混乱的局面,五花八门的标准,张云飞早就在太原火车制造厂成立之初,就下令制定统一的标准,这个标准基本和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一致。

山西境内的同蒲线,也全部改建成了标准轨。

在整个华北,第三十六集团军控制的铁路主要由同蒲线的北段,及大同至太原段;正太路,太原至石家庄;平汉线,北平至新乡段,新乡已经被第三十六集团军光复。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